泗阳置县始于周而定于秦,汉武帝元鼎元年因位于古泗水之北,始称泗阳,泗阳悠久历史,文化积淀浓厚。
秦朝:秦统一中国,施行郡县制,在今泗阳境内设置凌县(公元前221年),此为泗阳建城史发端。
汉朝:西汉时,凌县改为厹犹。汉武帝元鼎元年(公元前116年)建泗阳县;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在泗阳、凌县、于县等地设置泗水国,国都设在凌城(今众兴镇境内凌城村),历123年五代六王。
南北朝:汉后战乱频仍,泗阳建置名称多变,三国时期称魏阳,晋置宿豫,南北朝时,宿豫县属齐北徐州,治在今泗阳东南境,泗水西侧,淮水北面。
明清:唐改宿迁,元朝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称桃源县,至明、清相沿七百余年,属南京、淮安府。
民国:民国三年(1914年),因与宋教仁家乡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,复改称泗阳县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春,日军陷泗,县城被毁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。为适应战争形势,泗阳与邻县部分地区分设泗沭、淮泗、泗阳、运河特区4个县级民主政权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运河特区撤,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裁淮泗入泗阳,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泗沭与泗阳合,基本恢复原泗阳县建置,县政府设于众兴镇,隶属淮阴专区(今淮安市)。
当代:1996年泗阳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宿迁市管理,1999年底共辖7个镇、21个乡、4个场圃,共有607个行政村、13个居委会,4839个村民小组。之后共经历5次区划调整,第一次是2000年5月,桃源乡、史集乡撤销并入众兴镇,葛集乡撤销并入来安乡,魏圩乡撤销并入王集镇,黄圩乡撤销并入裴圩镇,屠园乡七个村并入洋河镇,林柴场并入中扬镇,果树实验场并入爱园镇。第二次是2004年3月,经国务院批准,江苏省委、省政府决定对宿迁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,洋河镇、郑楼镇、中扬镇、仓集镇、屠园乡整建制划归宿城区管辖。第三次是2005年8月,撤销城厢镇和来安乡,并入众兴镇。第四次是2012年1月,经请示省民政厅同意后,撤销来安、城厢、史集三个社区,并分别更名为街道办事处。第五次是2020年8月,经省政府同意,撤销众兴镇,设立众兴街道,以原众兴镇的东光、西湖、东华、红光、五里、西康、前进、杨圩、周庄、詹庙、府苑、运南、众东、东祥、顾集、桃源、洪南、叶庄、朱圩、刘桥、二桥21个居委会区域为众兴街道行政区域;设立城厢街道,以原众兴镇的龙门、卜湖、南园、建南、陶圩、东风、城南、小圩、联合、南门园、建华、界湖、五堆、姚圩14个居委会区域为城厢街道行政区域;撤销八集乡,设立来安街道,以原八集乡行政区域和原众兴镇的贾庄、魏湾、葛集、同兴、双安、朱楼、胡集、陈祠堂、蚕桑、刘集圩、徐园、来安、姜丰、张束、东和平、东安、葛二、陈大元18个居委会区域为来安街道行政区域;撤销三庄乡,设立三庄镇,以原三庄乡的行政区域和原众兴镇的孙李、凌城、民主、史集、双渡、程道、姜桥、红星、滚坝9个居委会区域为三庄镇行政区域;撤销爱园镇、里仁乡,设立新的爱园镇,以原爱园镇、里仁乡的行政区域为爱园镇行政区域;撤销卢集镇、高渡镇,设立新的卢集镇,以原卢集镇、高渡镇的行政区域为卢集镇行政区域;撤销王集镇、南刘集乡,设立新的王集镇,以原王集镇、南刘集乡的行政区域为王集镇行政区域;撤销穿城镇、张家圩镇,设立新的穿城镇,以原穿城镇、张家圩镇的行政区域为穿城镇行政区域;将原众兴镇的杨集、林苗圃、大兴3个居委会划归临河镇管辖。